本文转自: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社区治理关键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如何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结合起来,共建美好家园?

5月11日,武汉市青山区成立党建共同体,携手辖区60余家企事业单位,通过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治理共抓,凝聚各方力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青山区探访。

联政企:

同心聚能引领“老工业”蝶变

60多年前,武钢在青山挺起共和国的“钢铁脊梁”。随后,一冶、武石化、青山热电厂等12家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先后落户青山。

武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忠明感叹,“十万大军建武钢”,武钢的工人、子弟,在青山一住就是三代人。

天然的联系,成为共建的坚实底盘。

2016年,宝武重组后,青山区共接收武钢离退休党员1.1万余人,占该区党员数近1/4,减轻了武钢的管理负担,壮大了青山区的党员队伍。

2020年疫情期间,武钢提供宾馆、学校、体育中心等用于防疫;武钢气体公司宁愿高炉少氧,也要保医院供氧。青山区推动惠企政策落地,保障69家涉及国计民生重点企业持续生产,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免职工社保及医保费用,有力有序复工达产增效。

如今,青山区全力打造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引领转型创新试验区,“现代化青山绿水红钢城”成为双方的共同目标。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青山区设立创新特聘岗,搭建供需平台,让大企业退休高层次技术人才在辖区民营企业继续发光发热;政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共享人才资源;优化“青山英才”评选方式,赋予重点企业举荐权……一项项举措,打破了人才壁垒。

辖区企业持续加大环保技改投入,青山区则对重点技改项目边批边建、先建后验,为武钢有限公司争取技改政策资金,提供废钢补贴、节能环保专项补贴,政企同心建设“森林中的钢厂”“湿地中的化工区”。

去年,青山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空气质量优良率76.2%,较前3年(2018年-2020年)均值提高6个百分点。

合睦邻:

“一家亲”共治“急难愁盼”

5月5日,华灯初上,青山区建七路美食一条街人声鼎沸。

可环境脏乱差、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市民怨声载道。原来,这条百米长的街道,东西两端分属红钢城和新沟桥两街道管辖,城市治理中“各管各家”。

如何破除壁垒,凝心聚力?青山区探索睦邻党建共同体,率先在红钢城和新沟桥两街道试点,打破行政藩篱,让辖区大事、要事、“急难愁盼”落地。

建七夜市明确“多商户一路长”责任制;华侨城红坊建设项目工人难安置,两街道合力腾挪出闲置厂房、办公楼;双方相互开放阵地,外迁党员“活动跨区域、组织不分家”。

红钢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陶胜旺感叹,如今,“两家人”变“一家亲”,拧成一股绳为民服务。

不止行政藩篱,行业类别、地域界限也都纷纷被党建共同体跨越。

在武钢大厦“园区党建共同体”,红色书屋、红色放映厅等共享空间,可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文体等服务,不仅助力企业发展,还实现了园区与街道社区双向链接,促进园区与居民区融合治理。

在钢花村街119社区,书记邓云星对一节党课久久难忘:“由浅入深、豁然开朗。”

这场党课由下沉单位省政府研究室负责讲授。“我们反复修改课件,增加了数据对比、国内外形势,让百姓感受直观。”下沉党员李意介绍。

自疫情期间下沉于此,省政府研究室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宽,从防控值守、为困难群众运送物资,到修建遮雨亭、更新落后电脑等,下沉单位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聚人心:

“五好”之风蔚然成风

“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就是要有知识、有技术、有作为!”在“五好”宣讲活动中,武钢有限公司热轧厂机械技能大师雷敏分享成长历程。

扎根热轧带钢生产线21年,雷敏由一名技校生,成长为湖北省首席技师,是青山区“好员工”的代表,这也是青山区开展党建引领“五好”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青山区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以党建引领“五好”创建,激发青山人争做“好当家、好街坊、好员工、好学生、好市民”,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他们中,有“以陪伴作最长情告白”的好当家杨保凤;有为8户老人保管钥匙的“好街坊”芦爱香;有死磕“标准化”生产的“好员工”胡伟;有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学生”胡荌荌;有让青春在奉献中闪亮的“好市民”华雨辰……

从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从园区楼宇到生产车间,广大青山人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十里钢城人心凝聚,好家风、好学风、好作风、好民风、好社风蔚然成风。